行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温州资本的私募之旅
发布时间:2013-06-18 15:40:13 来源: 阅读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时间: 2012年11月29日 
  2010年以来,温州成了私募圈钱的热土,温州资本高调涉足私募行业。然而其后的阳光私募却遭遇了资本市场长期阴霾。跟着市场经历一次又一次新底,这一次惨淡的私募试水将给温州资本怎样的启示?

  热情入市

  两年之前,在温州资本看来,私募无疑是一个等待掘金的“市场”;而在私募眼里,温州更是一个等待掘金的市场。

  用大家的钱,做自己的投资。这样的盈利逻辑,温州人并不陌生。摇身一变成私募,温州的实业家们攥着闲置的热钱,憧憬着有朝一日可以从投资者变成投资家。2010年,私募这个名词,在温州就在一片玫瑰色的热情中悄然发酵。

  不少温州人还记得,彼时手机充斥着周末各种投资讲座、论坛的消息,各种私募基金的讲座排着队来到温州。主讲人往往口齿伶俐思维奔逸,给台下一双双寻找机会的眼睛,描绘着民间资本未来的蓝图。据不完全统计,在高峰时期,温州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培训班高达百余家,这些培训班为数千亿元民间资本的流动打开了窗户。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调整政策陆续出台,温州资本在投资风险加剧和实业利润下滑的双重夹缝中亟待寻找出路。企业家办实业积极性减弱,私募基金理所当然成为温州高端客户理财的热点项目。温州人不仅愿意斥重金参与私募基金,更不乏自己出面成立投资管理公司,推出私募产品。

  2010年9月中旬,温州拉芳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成功发行了首只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拉芳舍一期”,募集资金规模1.2亿元。

  “我们最初是一帮人大MBA研修班的同学。”原公司副总经理姜迎春回忆投资的缘起,温州同学志同道合,凭着温州人对市场的敏感和经验,在金融领域投资跃跃欲试。

  而在此之前,瑞安思考投资旗下的首只私募基金“中融信托—思考一号”已横空出世。这是温州制造的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也是全国首只专注于大宗交易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在温州开展各类私募基金业务的机构中,能查明身份的大约有40多家,身份不明的有100多家,如温州资本仅在天津注册的私募基金就有3家。有媒体用“秒杀”来比喻温州资本定向增发的情形,某些私募基金产品在温州短短几天就售罄。而最先推出“思考一号”的瑞安思考投资公司也在短短两年迅速布局,推出了“2号”“3号”“6号”等四只私募产品。

  基于其大宗交易的筹码,“思考一号”后来在股指一路下行的2011年另辟蹊径,基金净值保持逆市上扬态势。尤其在去年12月份,思考投资签下4笔大宗交易,使得思考一号净值在最后一个月快速上涨。由于其稳健的表现,该基金被“好买基金网”、“私募排排网”等网站评为“五星级”,总排名第二位。

  初出茅庐有这样的业绩,“思考一号”的轨迹似乎符合温州人自己做私募的期待。遗憾的是,在唱衰的市场里,“思考一号”只是个案。

  蹒跚学步

  2010年,部分媒体将此标志为“温州私募元年”。而转眼到了2011年,却是资本市场形势尴尬,波谲云诡的时候。

  温州资本私募之旅,除了最初的火热,此后多是在业绩受挫,追赶大盘,清盘压力等等消息中成长。

  大部分私募非但没有尝到在牛市里吃肉的滋味,很快,开始感受到在熊市里割肉的痛苦。

  2011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乏善可陈,许多与证券相关的产品出现亏损。全国九成阳光私募处于亏损状态,清盘接踵而至,除了因为接近止损线遭遇强制清算,也有为了避损,主动清盘。

  私募基金,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考验。初试深浅的温州私募们大多未能幸免,他们身陷泥潭,净值遭遇严重缩水。

  根据基金排排网的数据,目前带着温字号标签的十余只阳光私募基金中,大部分净值在1元以下。净值最高的是,瑞安思考投资发起的“中融-思考1号”,目前为1.2223元。而由申万证券温州营业部发起“中融-鼎锋12期”净值为0.8407,亏损15.93%;曾经在温州募资6亿元的“慧安系”私募证券产品中,“中融信托—慧安7号”累计净值仅为0.7607,这表示投资亏损超过了23%。

  如此行情下,结构性产品日子更谓艰难。

  最初温州资本试水私募,投资者往往更青睐于“结构化产品”。这类产品将投资者根据风险收益分为“优先”和“一般”两个层级,作为发起产品的投资机构,要保证优先受益人年化收益7%的固定回报。这样的保本承诺意味着,发起者可能放大收益;但当产品亏损15%清盘时,如果该基金以2:1比例进行募资,一般受益人的亏损程度也可能超过60%

  广发证券温州营业部发起成立的“外贸信托-舜业1期”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基金,因接近15%的亏损“止损线”,去年9月便被强制清算,率先提前离场。无独有偶,申万证券温州营业部发起“中融-泰达1期”在今年2月遭遇强制清算,当时净值为0.8479。太平洋证券温州营业部发起成立的“中融-高联1期”在今年6月底也一度跌到0.8538。

  可以想见,基金管理人的日子越来越难,目前在止损线的附近徘徊的产品,清盘或者不清盘,都将是阵痛。有专家指出提前清算便是由于私募投资顾问看空资本盈利机会,迫于产品净值临近清盘线,规模达不到信托合同要求等等,提前清算更意味着亏损兑现,这一举动被视作失去再搏信心而认亏出局避损。

  冷静反思

  诞生于低迷时,经历市场滑铁卢,记者从部分证券营业部了解到,近阶段私募计划已被暂时搁置。

  温州资本坎坷的私募之旅是否戛然而止?温州资本试水私募的热情是否也会就此消泯?

  答案是否定的。

  “中融-拉芳舍1期”2年封闭期结束时,净值缩水百分之十几,由于结构化基金的杠杆效益,给一般受益人带来了严重的亏损。

  这样的测算,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测算变成残酷的业绩,私募的试水者才真正感受风险教育的分量。

  但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今年10月,拉芳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新注册成立了温州汇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汇益公司定位于做“FOF”(fund of funds),也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将资本与各专业领域优秀团队相结合,公司认为这是最符合自身情况的模式。汇益公司以资产配置思想作为核心理念,通过组建较低相关性的投资组合,在降低资产风险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资产稳定持续的增长。资产配置工作将在证券、大宗商品衍生品、债券等金融领域进行,通过在不同领域与合适的团队合作,追求风险收益比的优化。

  从拉芳舍到汇益,改变的不仅仅是名字。公司的股东结构也进行了调整,负责人孙克和姜迎春都做好了“长跑”的打算。

  “过去,我们刚学会走路就想跑,方向没错,步子却不对,对风险缺乏相应经验与充分认识。不明白这一点,哪怕赚了钱也是运气钱。”公司总经理孙克坦言。

  “我们其实知道方向,也知道未来在那里,但要有长期探索的准备与长期积累的时间。”姜迎春认为投资最应关注的问题,是市场参与者需真正认识到风险,不仅要了解产品本身的风险,也要认清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经过2年的投资过程,他们更多的意识到,真正的风险不是外在的,而在于参与者自身。

  不可否认,在资本市场,做实业出身的温州人过去熟悉的致富经验却失灵了。过去做皮鞋,企业之间竞争差异化程度低,只要勤学肯干总能迎来自己的客户和市场;过去投资房地产、快投快收,大家一起抱团保值增值。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却牢牢掌控在专业者的手中,很多决策依赖专业的知识、政策把握、从业经验,甚至需要过硬的心理能量。

  “我们希望,温州人不仅能赚钱,也能管好钱。”姜迎春说,温州拥有大量高资产人士,他们高度关注资本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也经历了失败和成功,并且在不断反思。“接下来的产品,我们将定位于资产配置,投资在证券、大宗商品等衍生品及债券市场,根据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调整各金融领域配置比例,并用公司内部资金进行投资。希望假以时日,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财富管理之路。”

  “金融改革要从私募上努力,从私募金融机构发展中创立体制机制,侧重地方政府监管。”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认为地方政府应重视私募基金的作用。在上海举行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中的法律和监管问题”研讨会上,他提出温州金改需着力为私募金融机构发展创立监管体制,由中央、地方监管相结合,重点落在地方。